湿冷南方不供暖 对症驱寒保暖有良方

湿冷南方不供暖 对症驱寒保暖有良方

正值小寒时节,又到一年中最冷时。北方人民表示宅在暖气房里毫无压力,可是南方MM们面对阴雨绵绵,湿冷的空气苦不堪言。南方需不需要配备暖气问题也因此在微博上备受关注。诚然,无论南方暖气是否该配,日子还总得过。潮湿阴冷的南方,在严寒冬季存在的健康隐患可不亚于零度以下干冷的北方。

湿冷6宗罪威胁你的健康

1.呼吸道疾病

呼吸道疾病若持续发生一段时间,绝大多数是过敏而非感冒引起,而气温变化或湿冷天气是呼吸道过敏病的最重要元凶。因此,除了依照医嘱按时服药,更要做到吃暖、穿暖、睡暖的三暖原则,自然能减少呼吸道过敏症状,进而能降低感冒症状的发生。

2.关节神经疼痛

有风湿性、痛风性、退化性关节炎或有带状疱疹神经痛,甚至是脏器疼痛(腹痛、胃痛、经痛等)。所有的疼痛,当遇到湿冷的天气时,无不加剧恶化,这些疼痛更是在气温变化之前就开始发作,也有人戏称这类患者为“气象播报员”。

3.心脑血管疾病

因天冷酿成末稍血管收缩,可能造成高血压患者恶化,或因保护身体的自我防御机制启动,更加重心脏的负荷,而使心脏的毛病恶化。严重的时候,更有脑溢血等致命的一击。若是外出淋湿吹到冷风,再进到温暖的室内,温差的改变很可能变造成猝死的案例。这类病患首重按时服药,保暖衣物也不能少。

4.代谢症候群

湿冷的时候,体感的温度会比干冷时来的更低。为了御寒所补充的大量热能,同时间也增加消化道的负荷。通常湿冷天气容易吃进大量的火锅,重油重咸让肝肾排毒器官往往不堪负荷,加上不爱动造成体重增加,代谢症候群跟着跑了出来。

5.过敏性鼻炎

过敏性鼻炎没有季节性,随时都可能发作,但在季节变化、寒冷的冬季及春秋季更易发玻每出现季节变化,或降温明显的时候,过敏性鼻炎患者就会出现眼睛痒、鼻子痒、喷嚏不断,同时出现流鼻涕(多为水样鼻涕)。还有些患者会对强烈的气味、污染的空气都有强烈的反应。

6.情绪感冒

在阴沉沉或下着雨的天气里,不想出门,心情压抑、郁闷甚至会莫名焦躁,这被称为“情绪感冒”。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、心理学博士郭德华借本报提醒,人的情绪与天气息息相关,阴雨天气易使人情绪低落、心胸憋闷,大家应合理调整生活规律,要以多参加集体活动、多听音乐、在室内做简单的运动等方式,来舒缓紧张压抑的情绪,让心情“豁然开朗”。

湿冷天气对症驱寒保暖有良方

穿戴有讲究

一般家庭居室,室温宜保持在15-20摄氏度。在低温环境中,要配备好防寒的服装、帽、鞋、手套等。服装、鞋、手套等应避免潮湿,保持干燥。手脚部位不可缚紧,以免影响到末梢血液循环而引起冻疮、冻伤等。很多人一到寒冷季节,就会感觉肩部发紧、酸疼,这和受风、受寒有很大的关系。有的人还未感冒就先出现肩颈酸痛,没等找出原因,发起高烧来,其实这就是受寒感冒的一个明显特征。

另外,颈部保暖还能预防颈椎病。所以,舍弃那些领口过大的打底衫和针织衫,套上高领衫,裹上厚厚的围巾,才是冬季养生之道。对于女性来说,最忌讳的是露腰露肚子。腰腹着凉会直接导致女性宫寒,除了手脚冰凉、痛经外,还会涉及妇科疾病。所以,做好腰腹和下半身的保暖工作,可以避免许多妇科疾病的发生。

温水刷牙

医学专家对牙齿生态的调查显示,人的牙齿在35-36.5摄氏度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。若经常给牙齿以骤冷骤热的刺激,长久会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,甚至导致牙周炎、牙龈炎等病症。因此用3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含漱,有利牙齿健康,还利于清除齿缝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,达到护牙洁齿、减少口腔疾病的目的。

热水泡脚

睡前用55-70摄氏度的热水泡脚,既解乏,又有助于睡眠。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,在热水的浸泡下,舒筋活络,加速血液循环,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,尤其是对于冻疮、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。

进入冬季,一定要顾护阴液,保养阳气。中医专家认为,冬天比较损耗阳气,尤其要注意的是养护生命活力,防止热量散发。因为按照中医的说法,冬天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,人要与天地相应,自然这个时候人的阳气也要藏住。

而进补并不只在冬季,中医进补,四时皆宜。到了冬季,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界“蛰伏闭藏”的规律,采取以“伏藏”为主的养生保健方法。冬天多进行足浴其实是活血化淤的好办法,但市场上风行的中药泡脚基本没有经过科学依据,所以还是到医院配个药方在家泡脚为宜。

冷水洗脸

冬天,面部皮肤由于气温低的刺激,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。用热水洗脸,当时会感觉温暖,一旦热量散失,毛细血管又恢复原状,这样一涨一缩,易使面部皮肤产生皱纹。而晨起用冷水洗脸,顿时就有头清眼明的感觉。冷水的刺激既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,又可增强皮肤弹性。其冬令保健作用还在于:增强机体御寒能力,预防感冒、鼻炎,对神经衰弱的神经性头痛者亦有益。当然,冷水温度不能太低,以略高于10摄氏度为宜。

御寒饮食排除身体湿冷毒素

进补食物要适当

依赖食物御寒,过多地食用高热能、高脂肪的食物和酒类等,则是不可取的,最常见的是可造成肥胖和加重心血管病。

对于肥胖的人来说,冬季是减轻体重,控制肥胖的大好时机。此时,肥胖者晚餐应该少吃,并且安排得清淡一些。而且由于晚间人体异生作用大,营养素易成脂肪而储存,同时晚间活动量小,晚餐丰盛,则引起血脂升高,并易于沉积在血管壁上,为动脉硬化埋下隐患。

另外值得注意的是,冬季人体本身由于阳气虚弱而怕冷。中医讲“咸入肾”,意思是咸味的药物或食物最容易作用于肾,过咸则伤肾,可致肾水更寒,有扰心阳,故冬季应减少食盐摄入量,并忌生冷、寒凉食物。

缺矿物质会导致怕冷

营养专家研究发现,人体怕冷与机体摄入某些矿物质较少有关。钙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,可直接影响心肌、血管及肌肉的伸缩性和兴奋性;血液中缺铁常表现为产热量少、体温低等。冬季的寒冷,可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,使各种营养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。同时,冬季人体尿量增多,钙、铁、钾、钠等无机盐随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,因此,应及时予以补充。

含钙较多的食物有牛奶、豆制品、虾皮、海带、发菜、芝麻酱等,含铁较多的食物如瘦肉、动物肝脏、绿叶蔬菜、木耳、海带等。蔬菜的根茎里所含无机盐较多,冬季还应多摄取含根茎的蔬菜,如红薯、土豆、胡萝卜、生姜、百合、藕及大白菜等,在吃法上,最好能与羊肉、牛肉等炖着吃,御寒效果更好。

增加热源营养素

现代营养学也认为,冬天的寒冷气候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,使人体的甲状腺素、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,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,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,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。

因此,冬季应适当增加以上热源营养素的摄入,保持蛋白质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者合理的比例,三者应分别占13%-15%、25%-35%、60%-70%为宜。特别是应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,如瘦肉、鸡蛋、鱼类、乳类、豆类及其制品等。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质,不仅便于人体消化吸收,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,营养价值较高,可增加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。

维生素必不可少

寒冷气候下,人体氧化产热加强,人体内的维生素代谢也会加速,因此,要保证各种维生素的供给。

冬季是蔬菜水果的淡季,人体常出现缺少维生素A、维生素B,特别是维生素C等现象,并引发口腔溃疡、牙龈肿痛、出血、大便秘结等疾病。因此,冬季要扩展食源,多吃水果蔬菜,除大白菜外,还应挑选圆白菜、白萝卜、胡萝卜、黄豆芽、绿豆芽、油菜等,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。还可适当吃些薯类,如甘薯、马铃薯等。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、维生素B,特别是维生素A,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。多吃薯类,不仅可补充维生素,还有清内热、去瘟毒作用。而水果则以橙、柑橘、苹果为主,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以及膳食纤维。

湿冷南方不供暖 对症驱寒保暖有良方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