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人都希望有一口洁白坚固的牙齿,牙齿的关爱和保护,你知道多少?
保护牙齿从养好骨头做起
中医认为,齿和骨同源,肾精是它们的根本,所以护齿先要养好骨。
古云:“齿为骨之余”,即牙齿是骨骼延伸到体表的部分。而骨有骨髓,牙有牙髓,骨髓与牙髓的营养,均来自于肾。因为肾主藏精,精能化髓,肾精盛则髓充,骨骼也就坚韧有力,牙齿坚固不易脱落;肾精亏则髓枯,不能营养骨骼和牙齿,小儿易出现囟门迟闭、骨软无力、长牙慢等;成年人易出现骨质疏松、脆弱、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等。
“百物养生,莫先固齿。”体弱的年长者或先天不足的小儿尤其需要补肾益精,养骨强齿,具体可酌情选用如下方法。
饮玉浆。口腔唾液由肾精所化生,唾液反过来也可以滋养肾精,故有“玉浆”之称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发明了“饮玉浆”的方法,就是起床后用舌抵上腭,让唾液积聚满口再慢慢咽下,以滋养肾精。
多咀嚼。咀嚼运动也是固齿的重要方法。在日常三餐中,不应贪图软烂食物,应通过对适当硬度的食物进行咀嚼,来强壮颌骨,保护牙齿。
常叩齿。叩齿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护牙方法,一般在餐前或餐后,让上下牙齿有节奏地轻轻互相叩击,略闻声响即可,早、中、晚各十次,可以逐渐增加次数和力度。
食疗养。很多食物具有补益肾精、壮骨益齿的作用,如山药、枸杞子、核桃、黑芝麻、桑葚等,平时不妨多食。
中药补。体质偏阴虚者,如出现潮热、盗汗、舌红少苔等症状,可服用六味地黄丸;体质偏阳虚者,如出现面色白、手足冰凉、怕冷、唇色淡等症状,可选用金匮肾气丸;小儿及老年人可用龙牡壮骨颗粒、仙灵骨葆胶囊等。
常按摩。每天晚饭后可以洗净手指,用食指旋转按摩牙龈,以促进牙龈气血流通。牙龈好比树根周围的土,牙龈健则齿固。
按摩穴位来护齿
平日按摩太溪、涌泉等肾经要穴可以起到补肾填精、强身固齿的作用,迎香、承浆、颊车、下关、合谷等穴位也有护牙功效。
操作方法为:
1、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分别按揉面部迎香、承浆、颊车、下关穴,以及双手虎口处合谷穴,每次约30秒,可促进循环;
2、按揉足心涌泉穴、足内踝处太溪穴约5~10分钟,每日1~2次,可补益肾精;
3、四指并拢,用中等速度环绕唇部揉搓,以有温热感为准,可保护牙龈。另外,建议每天早晚各叩齿100次,对坚固牙齿很有帮助。
古人如何护牙?
古人也刷牙。在刷牙工具没有发明之前,古代洁牙普遍采用含漱法,以盐水、浓茶、酒为漱口剂。
唐代孙思邈著《备急千金要方》载:“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,以暖水含……口齿牢密。”《礼记·内则》也记载:“鸡初鸣,咸盥洗。”隋代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载:“食毕常漱口数过,不尔,使人病龋齿。”宋代张呆《医说》则有“世人奉养,往往倒置,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,去齿间所积,牙亦坚固”之说。通过漱口来代替刷牙,这是在牙刷未发明前,古人生活中所常用的。 我国最早的牙齿洁具是杨柳枝,晚唐时期,人们把杨柳枝泡在水里,用时用牙齿咬开杨柳枝,古语“晨嚼齿木”由此诞生。李时珍也说,用嫩柳枝“削为牙枝,涤齿甚妙”。
不过,据考证,辽宋时期已经出现植毛牙刷。宋·周守中《养生类纂》载:“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”。另外在辽代墓穴中还发现过骨质的牙刷柄,它是迄今发现的、世界最早的牙刷实物,距今已有1000多年。
古人也用牙膏。宋代由王怀隐等编著的《太平圣惠方》中载有药膏药齿法:“柳枝,槐枝,桑枝煎水熬膏,入姜汁,细辛等每用擦牙”,这可以说是现在药物牙膏的雏型了。但普通人生活中最常用的牙膏还是盐。
古人也补牙。我国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《新修本草》(659年)中记载有用白锡、银箔和水银合成的银膏,用作牙齿充填剂。这不仅是我国,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汞合金充填牙齿补牙的记载。宋代《太平圣惠方》与《圣济总录》中详细记载有牙齿再植的方法,当时称“复安”。
古人重视牙齿养生。中医认为,“齿为骨之余”,就是说,牙齿是我们身体里构成骨的物质富余后,多余下来的骨才会形成牙齿。而骨的好坏与否,以及是否有富余,这就全部取决于肾中精气是否充足了。所以补足肾气,是对牙齿最好的养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