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人常见不良心态该如何调理?

糖尿病人常见不良心态该如何调理?

很多人面对病症的时候,都知道要保证心态良好才能更健康。而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密切可能超出你的想象,在长期严格的饮食控制下,特别是血糖仍然三不五时不受控制,心态对糖尿病人的影响似乎来得更严重。

糖尿病人常见不良心态

悲观沮丧

糖尿病患者中多的是已进入老年的退休者。他们原本梦想着在辛苦一辈子后好好享受生活,快乐地度过晚年。可现在却不仅这不能吃那不能吃,而且几乎天天得服药打针上医院,同时还深深担忧病情是否会加重。实际上绝大多数患者在被诊断出疾病后,都会悲观沮丧上好一阵子,而且难以自拔。

不以为然

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都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没有症状,有的还可能反常地“红光满面”,给别人一种“体格健壮”的假象。还有的患者误认为血糖高些对身体健康并无大碍,故对疾病采取“不以为然”的态度。还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,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和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服药治疗。

矫枉过正

有的患者为了更快地“降糖”,便过量、过频用药,或过度节食、过度运动,最后造成低血糖,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昏厥。

抱怨内疚

有的患者在认识到糖尿病与遗传相关时,便抱怨父母乃至祖宗八代怎么偏偏把病“传”给了自己。有的罹患有糖尿病的家长在得知子女也罹患上糖尿病后,深深的内疚感便油然而生。

掉以轻心

有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,血糖成功地下降至正常水平,就自认为病已治愈而自行停药,并放松了对饮食的合理控制,也不注意劳逸结合,直到血糖急剧上升,病情变本加厉时才后悔莫及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样的反反复复可能使得疾患更加难以治愈,甚至带来致命危险!

抗拒对立

如果对患者的上述种种负面情绪听之任之,时间一长便很可能发展至跟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情绪对立,甚至抗拒积极治疗。此外还有一些患病时间较长、并发症多且严重,而治疗效果又不明显的患者,很可能对用药或治疗失去了信心,最后自暴自弃地对医务人员采取不理睬、不信任、不配合的“三不”态度。

糖尿病病人的心理调节

很多糖尿病病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,如果昨晚失眠,今天去检测血糖就要比平时高一些;这段时间工作紧张,或者在家里有时心里不痛快,血糖就控制得不好。这在医学上来说是有道理的,人体内存在一个精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,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,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。当人处在紧张、激动、焦虑、恐惧或受惊吓等不良情绪状态时,交感神经兴奋,抑制胰岛素的分泌。同时体内的一些应激性激素(如肾上腺素、去甲肾上腺素、糖皮质激素等)水平升高,这些应激性激素能够对抗胰岛素,使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下降,因而血糖就不易控制。

所以说,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,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疾病,以及周围的人和事,对健康是很重要的。

持续恶劣的情绪有损健康,相信大家都知道。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长期的心理压力,不良的心理刺激有关。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,不良的情绪对血糖也有很大的影响,可能会造成血糖居高不下,难以控制。因而保持愉快、舒畅的心情也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。

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调节:

一是正视现实。既然不如意的事情已经发生,应该正视现实,多找找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,继续努力,尽量避免下一次同样的事情发生。而不要在这件事情是否公平合理的问题上纠缠不清。

二是合理宣泄。面对压力与挫折,心中郁积的消极情绪会对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,如果我们能像水库泄洪那样,采取合理宣泄的方式将其释放出去,则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。因此,在重新调整对挫折的认识的同时,针对自己的不良情绪,可以有意识地找知心朋友诉诉苦、发发牢骚,听听音乐,看看电视,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。

三是学会放弃。当有些目标经过多次努力仍然无法实现时,就要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,考虑是否到了应该放弃的时候了。古人云:君子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有时决定做某事是果断,一旦发现无法实现,立即放弃做某事也是一种果断。是自己的东西逃也逃不掉,不是自己的东西勉强也勉强不来。有时淡泊名利、宁静致远、随遇而安也是一种心理自我保健的有效措施。

四是对控制饮食不抵触。从苦日子过来的人患上糖尿病,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心理:医生或者家人在要求他节制饮食时,觉得自己太不幸了,年轻的时候没得吃,现在条件好了,有得吃了,又不让我吃,真是好冤啊。所以有时对糖尿病的饮食控制有抵触情绪,不让吃的偏要吃。这当然不利用糖尿病的治疗。

糖尿病饮食控制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多于人体的热量摄入,提供丰富而平衡的营养,在总量上进行控制。只要掌握好适当的量,除了含糖量太高容易使餐后血糖快速升高的甜食外,一般的食品都可以吃,只是每次都要少量的吃,得了糖尿病并不会完全剥夺你的口福。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感到不快。

不必要求自己努力调整心态,慢慢来,给自己的情绪和身体都来一些缓冲空间。

糖尿病人常见不良心态该如何调理?

为您推荐